第372章 这两年(1/2)
这两年间,天下着实发生了诸多变故。
王清晨则置身于漩涡之外,身处于乡村之中,对这些变化的感知并不强烈。
然而,其他地区以及处于风暴中心的京师,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先是白灾肆虐,刚刚稍有充盈的国库,在这场天灾面前损耗巨大。
屋漏偏逢连夜雨,苏杭等地又在夏季接连遭遇水灾,朝廷不得不再次投入巨额资金用于赈灾。
再加上九边的诸多反叛,差不多将国库掏了个七七八八。
内忧之余,外患同样不少。
因为白灾影响,漠北以及北境局势也变得异常紧张,遭受了敌方势力的疯狂反扑。
漠北情况相对好些,尽管魏国公被调回京师,但骁骑在此地多年积累的影响力依旧存在。
在对几个意图作乱的大部族进行屠灭,并将其首领首级传送至京师示众后,漠北很快便恢复了安定。
而北境的形势则严峻得多。
原本就陷入内乱的北戎王庭,因白灾的冲击,更是雪上加霜。
北戎王在这场混乱中遭遇兵变,离奇去世,王位由锡勒之子图兰朵接任。
锡勒,就是那位曾经与赵元齐一同出使大夏的北戎王爷。
然而,在这场残酷的宫廷权力争斗中,他也未能幸免,同样离奇去世。
新登基的北戎王图兰朵,显然难以掌控北戎王庭中那些如豺狼般凶狠且野心勃勃的势力。
曾经只剩三大部族的北戎王庭,如今已彻底分崩离析。
除了王庭本部之外,其他各大部族相互勾结,阴谋不断,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和权力,展开了残酷的互相吞噬。
部落之间的屠杀、驱逐事件接连不断,整个北戎王庭陷入了一片混乱与血腥之中。
这场白灾对北戎王庭的影响堪称毁灭性。
曾经颇具规模的几个大部落,以及数十个中等部落,如今已分化成难以计数的小部落,还有众多为求生存而临时拼凑起来的小部落联盟。
而白灾过后幸存下来的那些精锐北戎残部,以数百支小股兵力的形式,在北境一带频繁进行袭扰活动。
尽管白破虏设计歼灭了数支这样的袭扰部队。
但这些残兵凭借小而快的优势,在广袤的北境四处流窜,防不胜防。
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颇有历史重演的感觉。
与此同时,由于各地都急需赈济物资和资金,国库本就因白灾和洪灾而捉襟见肘,对于北境的支持更是显得力不从心,几乎处于半断绝状态。
这无疑给北境的军事防御和练兵计划带来了沉重打击。
原本规划中的万余骑兵队伍,因资金匮乏,不得不削减一半。
毕竟,养一匹战马的耗费,相当于养活三到五个士卒,这样巨大的消耗。
不仅朝廷难以长期支撑,即便像白破虏这样的将领,也深感压力巨大,难以承受。
再加上北境有着绵延数万里的漫长国防线,这使得作战区域被极大地拉长。
在当前兵力削减、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应对策略和军事钳制手段,北境的局势实在不容乐观。
好在,这两年,白破虏逐渐稳住了局势,这才没有使得北境的局势更加恶化。
这也成为了王清晨目前最为忧心忡忡的事情,同时也是他急切渴望进京,试图寻求解决之道的重要原因。
对王清晨而言,此次进京,如果能进入户部任职,自然是最为理想的结果。
毕竟户部掌管着国家的财政大权,他或许能在那里为改善北境的困境出一份力。
即便不能进入户部,若能到北境地方主政,他也愿意接受。
他心中有着坚定的想法,那就是一定要想尽办法铲除北境这个巨大的麻烦。
这场混乱如果持续下去,说不定很快就会传出诸如“养寇自重”之类的流言蜚语,这对于他外公和整个朝廷而言,都将是极为不利的局面。
除非做到他岳丈那种程度,否则不可避免。
所幸,目前舆论渠道还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主动权依旧在他这一边。
只要运用得当,他或许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舆论走向,避免一些不利言论的滋生和传播。
在军事局势发生巨大变动的同时,朝堂之上也经历了不小的变革。
皇太孙以太孙身份,正式开始监国,至今已有一年有余。
而关于皇太孙的流言,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攻自破。
而且梁朝在监国期间,展现出的能力和担当,逐渐赢得了朝中大臣和百姓的认可。
不得不提的是左相崔珏,在白灾过后,突然称病告假,如今一直在家中养病,暂时远离了朝堂的纷争。
右相杜秀臣则前往江南督办赈灾事宜,在圆满完成任务后,目前暂时执掌相国的权柄。
经过此次赈灾之行,杜秀臣仿佛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变。他不再像往日那般急功近利,行事风格反而多了几分左相崔珏身上的沉稳与深沉。
在处理政务时,更加深思熟虑,考虑周全。
不过,令人瞩目的是,目前这两位在朝堂上举足轻重的话事人,都并未明确站队,似乎都在维持着某种微妙的平衡。
至于朝中其他臣工的情况,则错综复杂,难以一一详述。
在商业布局方面,四海商行的进展十分顺利。
吴国公府与贤王府之间达成了一项神秘的交易,双方以长江为界,划分商业势力范围。
长江以北的生意归吴国公府所有,长江以南则归贤王府掌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