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环保压力(1/2)
其实成林甚至考虑过最坏的结果:张副书记外调,再来个政法委书记站在廖增仁一边。两边势力均势,这个可能是某些人乐见的局面。
这些都不是让成林头疼的事,真正让他头疼的是历程秘书长给他转来的一份环境报告。这份报告是京城环保部门,会同京城环保检测总站共同出具的。
报告提供了东镇的一百九十六个化工产业园周边、三大炼化基地周边连续六个月的环境跟踪检测数据。
数据有点触目惊心,确实超标的太多了。今年两会期间京城环保部门和发改委共同约见了廖增仁和刘敬德,跟东镇发展两个当家人交底,东镇的环保必须要有动作:
其一是京城环保护城河的刚性要求。
其二是东镇长远发展环境的需要。
三大炼化企业都是央企,东镇政府督促他们优化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等工艺,减少工艺过程中烃类等污染物的排放。使用脱硫脱硝设备,去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这些工作好做,央企也会配合。
真正的难点还是在化工产业园上。按照京城发改委的想法,东镇发展化工产业园必须缩减到一百二十家,必须大幅度提升环保治理力度。
东镇上一年化工产业的产值是一万九千二百亿,从业人员近七百万。如今化工产业园压缩三分之一,接近三千九百家中小化工企业面临转移或者关门,直接影响东镇Gdp三千七百多亿,咋整?
现在地方的干部晋升,Gdp依然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甚至没有之一。刘叔可以不考虑自己的荣辱得失,底下那些处在上升期的官员呢?
现在各地的环保要求不统一,在东镇可能认定环保不达标,但是这些中小化工企业,如果转移到别的地方呢?
在成林看来,这个工作必须做,而且要做好,表面上这是政治任务,实际关乎东镇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东镇现在这种先发展后治理的理念,已经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候。
具体怎么做?
成林仔细研究了东镇南部临近省份,化工产业的环保要求。
的确,他们的环保指标比东镇略低一些,因为他们已经超出京城环保护城河的范围。
跟历程秘书长打过招呼,成林带着刘冰、李闯两人,沿着两省交界走了一趟。重点考察了临省在两省交界附近的三个化工产业园。
他们的园区建设时间不长,入驻企业不多,但是环保设施齐全。
两省存在合作的巨大潜力。
回来后成林跟历程秘书长和刘叔谈了一次,把自己的初步思路说了一遍。
成林思路不复杂:
第一、全省召开各地市一把手进行动员,到污染严重的地方现场办公,让这些地方父母官现场感受空气和废水污染的危害。
明确化工产业园压缩三分之一的政治任务不可动摇,这个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鼓励撤销的化工产业园内企业,有序向省内保留的产业园和共建产业园转移。
第二、保留的化工产业园内企业,鼓励企业技术升级。
第三、省委省政府出面,跟临省协商,在省界处东镇跟临省共建化工产业园,由此产生的经营税费归属地方的部分,两省共同分享。
第四、积极争取京城财政和发改委,提供贴息贷款指标的政策支持,额度不低于三千亿。主要应用于保留的一百二十家化工产业园内,企业的设备升级和工艺改造,以及共建化工产业园的建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