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急不可耐(1/2)
宛口,叶县。
曹洪撤离后,当张绣大军抵近时,叶县城门大开,本县乡老率子弟擒捕曹氏所委县令、县尉于路前。
张绣从容接管叶县,自此南阳与雒都最后的交通节点被打通。
南阳大姓积攒的本钱,终于可以向雒都转输。
弘农王已死,现在对南阳人而言怀念旧日荣光毫无意义,而是要思考该怎么一步步恢复。
这第一步,肯定要废除赵氏乱政,以三公或大将军录尚书事的旧制。
可赵氏矫诏乱命,让藩王成为大将军,这是两汉未有之事。
因此,雒都如果想要拿到南阳的钱粮,必须拿出该有的诚意来。
这份诚意不足的话,别说后续运往雒都的钱粮,就连张绣这里从属的大姓族兵、钱粮供给也会断绝。
就今年这种旱情,张绣断补给后……他只有十天左右的行动力,十天内找不到可靠金主,就得饿死。
叶县外,滍水边上,张绣心烦意乱,牵马到河边洗马,借此排解烦闷。
张绣征辟的南阳郡功曹、南乡名士、大姓出身的娄圭驱车来到河边,下车走向张绣。
张绣也上岸拱手:“子伯先生。”
“府君,平阳赵侯檄文至此,号召各郡英杰会师酸枣,盟誓同讨曹贼。”
娄圭稍稍欠身,将檄文双手递上。
因赵岐的原因,张绣这里不会有人称呼赵基为赵元嗣。
赵岐的几位兄长里,就有一位擅长草书的敦煌郡守赵袭赵元嗣;因得罪宦官唐衡,这支赵氏宗族俱灭,唯有赵岐带着从子赵戬逃亡北海才保住命。
张绣看着只有百余字的檄文,询问:“子伯先生以为如何?”
“府君若是督兵前往酸枣,就恐各军聚集,粮秣匮乏,且号令不齐,反而会被曹贼袭破。”
娄圭的职业是名士、大姓、功曹,不等于他就是个文质彬彬的人,身高八尺有余的娄圭也是相貌孔武,麾下部曲、宾客也有两千余家。
在张绣此刻的军队中,娄圭也是有股份的。
娄圭认真分析:“非是仆刻意夸大曹贼战力,今败则族灭,曹贼上下尽皆勠力,非比寻常。观太原、上党之大姓,皆因束手而灭。若是早早举兵殊死抵抗,平阳赵侯久攻不下,朝廷出面调解,或许还有生路可言。有此前车之鉴,曹氏上下岂敢懈怠?”
闻言,张绣点着头,展臂邀请娄圭,一起坐在岸边石块上。
娄圭坐好后又说:“平阳赵侯少年得志,府君若是遣将督兵助战,必被视为不敬,损兵折将事小,损害府君威仪事大,朝廷也会生出轻视府君之意。”
张绣闻言皱眉,他其实对朝廷的敬意相当有限。
总觉得娄圭说话有些问题,但之前分析的也有道理,例如曹操这里肯定殊死反抗,因为太原、上党大姓跪的快,死的也快。
反倒是袁绍在滏口挡住了赵基,赵基又走井陉,依旧被袁绍挡了回去。
真定那边详细战报还没传来,各种真假难辨的通报都有,赵基、袁绍对真定一战都有各自立场的通报。
张绣这里很难获悉真相,有一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赵基没有从井陉口杀入冀州,但也应该沾了点便宜。
否则以袁绍的性格,是不会轻易放赵基退兵的。
张绣神情沉思,对娄圭的意见不做回应。
娄圭也不好再说什么,转而就说:“李通督兵顺汝水而上,曹洪自从叶县撤军,却走颖水南下,有进袭李通部众之虞。然李通志气决然,奋不顾身向宛口而来。仆以为府君不可枉顾李通一番热忱。”
李通的热忱不能浪费,南阳的热忱也不能浪费。
张绣自然是听明白了,就说:“赵氏终究有功于国,具体如何,我还要请教军师。”
现在只能把赵岐搬出来,张绣并不想跟赵基交恶。
不是他怕赵基,而是没有了赵基……张绣自身也就没有了价值。
不然凭什么南阳大姓们给他增兵增粮,却不主动组成联军,自己挑事?
说白了,南阳大姓军事能力极度衰减,已经没有那个对抗的能力和勇气了。
别说赵基,此前袁术、刘表、孙坚、张绣、曹洪轮流欺负南阳人,有太原、上党前车之鉴,这些人即便生出殊死反抗先打一仗,再谈判议和的决心,可不见得真敢打。
南阳是后汉的帝乡,南阳大姓子弟什么都不缺,也不缺培养军事才能的机会。
可党锢挨打最狠的就是帝乡南阳人,作为安抚,才有了何进这个大将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