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临江仙(1/2)
闲适的时光并未持续太久。
第三日,徐子建正与几位妾室在驿站中休息,书童匆匆来报。
“公子,西京留守王拱辰大人派人送来请柬,邀您参加聚会。”
徐子建微微一愣,心中暗自思忖。
这王拱辰乃保守派重臣,此番邀请,怕是来者不善。
可人家既然相邀,身为官场中人,也不便拒绝。
来了人家的地盘总得拜个码头!
思索片刻后,他决定带着苏轼和王韶、曹盖三人一同前往。
聚会设在洛阳一处幽静雅致的庭院之中,雕梁画栋,绿树成荫。
众人分宾主落座,酒过三巡,气氛看似融洽,实则暗流涌动。
突然,司马光端起酒杯,目光扫向徐子建,嘴角浮起一抹嘲讽的笑意。
“徐大人,听闻您此番要率船队经黄河到潼关转运禁军?
黄河河道复杂,暗礁丛生,还有那三门峡之险,您的船队如何过得去?
依我看,还不如早早转陆运,这般调动登州水军折腾,不过是劳民伤财。”
此言一出,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徐子建身上,原本轻松愉快的氛围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徐子建心中恼怒,却依旧面色沉。
这司马光真他喵的记吃不记打。
上次因为王老夫人的事件被贬到洛阳,如今嘴巴还是这么欠。
果然是个老顽固!
徐子建脾气好,不想跟这司马光计较。
反倒是好友苏轼,第一个站了出来反驳道:
“司马公此言差矣!
世人读书,往往空谈理论,却不能付诸实践。
公明贤弟身为治河能手,岂会没有全盘考量?
早在来的路上,便已安排济州河工营的人去修缮黄河河道、清理暗礁,想必司马大人是不知道的。”
司马光被苏轼当众反驳,脸上挂不住,脸色一沉,冷哼一声。
“苏判官,莫要空口说白话,那黄河暗礁岂是说清就能清的?”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执不休。
王拱辰这老狐狸赶忙起身打圆场。
“今日难得相聚,大家切莫伤了和气。”
徐子建暗自感激苏轼的维护,他抬手示意苏轼稍安勿躁,然后缓缓开口。
“司马公的担忧不无道理,只是在下既然敢行此水路,自然有应对之策。
黄河河道的暗礁以及三门峡上的人门峡礁石,早已安排河工营的都监高尚前去清除,想必很快便有消息传来。
今日相聚不易,还是莫要因揣测坏了兴致。”
众人听他这么说,一时都不好再言语。
…
随后众人移步到花园中的亭台楼阁,准备举办一场文会。
亭中,笔墨纸砚早已备好,四周花香馥郁,月色如水般倾洒,不远处的黄河在月色下隐隐泛着波光。
王拱辰满面春风,抬手指向黄河的方向,率先提议。
“今日诸位才俊齐聚,实乃难得。
瞧,那黄河就在不远处奔腾不息,不如就以黄河为背景,赋诗作词,为这聚会更添雅趣,让我等一同在这诗词中领略黄河的气魄。”
众人纷纷点头应和。
司马光站起身,清了清嗓子,率先吟道。
“浩浩黄河映月流,波光浩浩诉千秋。涛声依旧人非昨,唯有山川眼底收。”
此诗一出,众人纷纷称赞,掌声响起。
接着,数位官员依次起身,吟诗诵词,文采斐然,赢得阵阵喝彩。
轮到苏轼时,他不紧不慢地站起身,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眺望黄河片刻后,昂首朗声道。
“河奔万里入眸来,浪卷星辰意自开。淘尽英雄千古事,空余浩气满苍苔。波翻似诉兴亡恨,水涌犹怀济世才。且看今朝风雨路,豪情共与大河裁。”
诗罢,全场先是一静,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王拱辰不禁赞叹。
“苏判官果然才思敏捷,这首诗既写出了黄河的磅礴,又蕴含着对古今的思考,实乃佳作!”
苏轼微笑着拱手致谢。
“不过是见这黄河之景,有感而发罢了。如今国家正值多事之秋,面对这千古奔流的黄河,心中诸多感慨。”
徐子建望着苏轼,眼中满是敬佩。
“子瞻兄大才,此诗定能流传。”
众人沉浸在诗词的美妙世界中,气氛热烈而融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