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阮地现状(四)(2/2)
还有更省的,面都不点,点一份棒骨汤,配着自带的馒头和汤里的小菜,也是有滋有味的一餐。
再别说那薄荷饮子,他家一直备着,就没人点上几回,好在村里都是熟人,实在放不住了就散给村里人喝,倒也落个口头实惠,好在里头放的薄荷不多,最耗费的是糖。
车夫那边的菜已经上了,倒是简单,一个煮鸡蛋,两个菜馅的馒头,并一碗大骨汤,月娘她们还等着,车夫已经快要吃完了。
车夫三两口吃完,从摊主那拿了个蒲扇,到棚子边的躺椅上躺着扇风。
“倒是悠闲。”陈牧有些羡慕,“吃的简单,便能多歇歇。”
月娘瞟他一眼:“那给你换成馒头?”
陈牧正色道:“我还是爱吃面。”
杨竹书看看月娘,再看看陈牧,低头拽住青杏的袖子窃笑。
青杏也笑:“少爷和月姑娘到了青州,也该筹备成婚的事了吧?”
此话一出,月娘和陈牧都低了头,月娘含糊道:“这都还没站稳脚跟,说什么成婚呢?”
陈牧:“月娘说的极是,连谋生的手段都没有,怎么能定终身大事?”
青杏立刻察觉到自己说错了话,她笑道:“是呀,我就没想到这个,只是不晓得真到了青州,少爷会去干个什么差事,以前在临安只想着少爷要读书做官,如今不做官了,反倒想不出来了。”
送咸菜来的摊主将咸菜放下,他听了个尾巴,颇有些夸张地说:“原来是官宦人家的少爷!”
但这语气里显然没什么敬畏,只有调侃,不过摊主倒也没什么恶意——看这个少爷独自一人带着三个女孩,又不像是他的妻妾,便不将他当耀武扬威的纨绔。
“要我说,你这样的去了青州,只要能放下脸面,能干得活还真不少,只是要先学会咱们这边的字。不过……当扫盲老师,怕你吃不得那个苦头,那是得下乡的,”
“便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凡在城里出生的,都有许多受不了那个苦。”
“可倘若不去找官府的活,别的活可就不少了,想来你这样出身的人,字是一定写得好的!尤其是毛笔字,如今如果大厂子都缺人写字,或是写布栏,或是写些与人问好的信,这收入还不少哩!”
“别的就更多了,青州那边做什么生意的都有,缺人得很,就是实在做不来,还能开个班,教娃娃们练字弹琴,如今咱们阮地,虽说不像宋国那般风雅,但学些陶冶情操的东西也是鼓励的。”
月娘和杨竹书眼睛一亮。
她们一路上也没想出来自己能做什么。
但摊主这么一说,她们便觉得自己也能干,月娘会琵琶,杨竹书琴棋书画都会一些,陈牧虽说读书不太行,但毕竟字是童子功,自幼练出来的,便是在临安也很拿得出手。
一行人连连对着摊主道谢,便是月娘她们,如今能在即便陈牧在场的情况下也同外男说话了。
“这算什么,不过几句话罢了,就是我不说,等你们到了青州也能知道。”摊主摆摆手。
陈牧摇头:“青州距此路途遥远,这些消息,恐怕也是东家的亲友递来,我们人生地不熟,倘若没你的指点,不知要走多少冤枉路,虽说并非要去教孩子们,但总归心里有了底。”
摊主恍然大悟:“对对对,宋国那边应该还不知道,咱们有报纸!邮差每三日送来一回,一村是必要买一份的,我家三个娃娃念书,便都定了,报纸上啥都有,就是如今各地的粮价回回都要提呢!”
“可惜那报纸放在家里,不曾带出来。”
陈牧:“报纸?邸报?”
摊主茫然:“邸报?没听说过。”
陈牧心里大概有了数,宋国朝廷有邸报,不过都是给官员和士大夫们看,他也是沾家里的光能看上,里头多是皇帝诏令,臣子任免和一些奏折内容,偶尔会有边军军情。
阮地的报纸显然不止这些。
可惜他此时不能一观!
船上和码头也没人卖,否则任是什么价,都要买一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