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如何进行文学研究》(1/2)
第234章《如何进行文学研究》
一些信件还算是有水平,余切耐心的回复了,并把其中的部分摘选到了相应的文学期刊。
还有一些就很逆天了:“魔幻现实主义是中国早就有的文学手法,此事在《永乐大典》中已有记载。”
这特么谁写的
一个不知名的在《青年文学》工作的民间红学家
疯了,真是疯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又是谁写的没头没脑一句诗抄过来,难道这也和马尔克斯能有关系
寄信人地址是桂省制片厂,寄信人是“一个爱好文学的普通文学青年”,是不是那个后来的导演,现在的文学青年陈恺戈
妈的,等我遇见你,一定让你有好果子吃。
“前两年我在鹏城的一处出租屋,我的身边放着两本书,一本是《万历十五年》,另一本是《大撒把》;对后者的男主角顾颜遭遇,我深有看法……”
万珂集团的创始人,现在的文学青年兼投机倒把商人,王石头
你还是别看我的书了,万一你以后说看了我的书才学会投机倒把的,我怎么面对某瓣、某乎、某扑网友们对六十年代吃尽红利的老登清算
“余切,会长,余半仙,我们已经有数年没见,我已经得到自由,现在我自己的公司南德集团成立了一个文学组织,就是专门从你的小说中研究人性、商业策略的……我作为副会长,会长职位留给你。这个文学组织叫一心会,每个人都必须要看过你的小说才行。”
“我们的暗号是,猪在风口上也能飞。”
牟期中万县首富
余切都无语了,哥们,你咋这么能折腾
我要不是把名声刷得高高的,不得被你带到沟里面去啊。
面对社会大众的强烈反响,余切不得不写了一篇文章《如何进行文学研究》,这篇文章虽然名字简单,内容也简单,却带了许多后世研究文学的方法,基本上囊括了大部分研究文学的工具。
包括“文本细读”、“比较文学”……等等十多条,如果有人能按照上面的条件来研究余切写过的东西,不说是一篇臭大粪,至少也是个金玉其外的臭大粪,样子是能够唬人的——就像是一篇标标准准的文学系灌水论文。
而且也能增加文学爱好者们的研究成本,这就变相的给文学爱好者们的热情降温。
数学家陈景润曾经被无数“探讨数学”的信件折磨的苦不堪言,许多人刚学会了基础的运算规则,就尝试攻克这一数学世界的至高难题,因为哥德巴赫猜想被简化为了“一加一等于二”,这是一个傻子也能说道几句的命题。
而文学似乎也差不多。它不容易被量化,也不容易被证伪,如果连马尔克斯本人的话都不被认可,那它就发展为真正的魔幻,无论怎么吹牛逼都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余切把这篇稿子拿给《十月》编辑部的众人看,大家纷纷给出较高的评价,只是最适合的平台《外国文学研究》是一个季刊,每三个月才出一次;余切的文章必须尽快安排发表。
《京城文艺》这边恰好有版面,该文章便被发表在上面。一经发表,就在圈内饱受好评,再一次证明了余切的理论水平。
恰好来燕京开会的巴老看了文章后赞扬道:“我们现在的文坛百废俱兴,百废待举,进行文学研究不能光靠热情,总得有一个章法……这篇文章虽然粗糙,但在此时确实宜粗不宜细的,我们正需要在它列举的各个方法论中进行深究。”
《如何进行文学研究》也被进修班一些作家列为自己的课外读物,他们尝试用余切的方法来研究那些外国文学——结论是很有效果的。
比如《红楼梦》,该文存在多种研究派别,从小说本身来理解的,从作者从曹雪芹的人生经历来理解的,从同时代其他小说来理解的……这些发展了上百年的派别,通通在余切这篇文章当中。
《钟山》的编辑苏彤形容这一篇文章是“文学爱好者进阶的读物,知道这些方法,就基本上能有个章法了,余切真是为读者们用心良苦,上了一盘好菜!”
然而,文章虽然有水平,却吓退不了文学“民科”们的热情,饱含真挚和渴望的信件,源源不断的寄往《十月》编辑部,寄往《人民文学》,寄往《京城文艺》,而信件的收件人只有“余切”二字。
每隔一周,寄给余切的信件需要用小汽车来运送。
《十月》新上任的总编苏玉很尴尬,苦笑道:“大众的文学热情是值得被鼓励的,但他们的文章价值是几乎没有的,为了勘误和回复这些信件,我们几乎再也不能做其他的事情。”
徐驰正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总编,他也为这种情况感到抱歉:“我们的初衷是让社会重新认识文学创作者,激发他们对这一行业的热情,但现在效果好的有些过头了,我们忽然有了八亿小说家,八亿评论家,因为全国人口剩下的两亿,他们还没有学会书写三千个汉字。”
余切只能苦笑了:这一场由报告文《人们想要成为余切》引发的文学效应,竟然比他获得芥川奖还要明显。85年正是文学极盛的一年,就算是《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局外人》这些纯文学也能让读者爱不释卷。
何况是一个他们能真正参与到讨论的文学
文学研究院进修班的学员们被抓壮丁,纷纷来代替余切给读者们回信。那么多的信件,余切一个人是回不过来的。
余桦、苏彤几个倒是开心,天天不亦乐乎,就像教堂里面的神父,光明正大的看到了很多全国各地的稀奇事儿:什么拿《百年孤独》当小黄书看的;把魔幻现实主义当作yy爽文的……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余切、余切、余切……他们纷纷代替余切回信,一些进修班的作家许多年后仍然记得这一幕,引以为笑谈。
东城,沙滩北街。
《文艺报》的主编冯木正在当项目监工,负责监督新起的《文艺报》杂志社的办公楼。这个国内最高的文艺理论期刊,目前和作协、文联等许多组织挤在一起办公,全报上下只有两层楼可用,也没有自己的食堂。
上一次余切来他们报社拜访,让冯木相当尴尬:余切成名后在哪里都受到优待,但是在他们这里,连吃一口热饭都不行。
现在这种尴尬终于要结束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