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吵架为什么要说你,而不是我(1/2)
吵架为什么要说你,而不是说我,例如小朋友问你为什么拿我的玩具,你说我没有拿,不是我,你就输了,你要说你为什么诬陷我,你有什么证据。
记不记得让子弹飞的电影里,有个老六被混混诬陷吃了两碗粉付了一碗的钱,结果争不过人家,就切腹掏出粉,证明自己,混混说,吗,原来你是对的,哈哈。
这就是逻辑错误,证明自己是对的,不需要自己证明,要别人证明,时间会证明一切,有时候就是一笑置之,实在不行就说对方的错误逻辑,否则职场很容易吃亏。
吵架时“说你”比“说我”更有优势,核心在于话语权的掌控和心理压力的转移。
?
1.话语权的主动vs.被动
?\t“说我”是防守模式:
?\t“我没有拿,不是我。”→你在被动回应,对方依然掌控局面。
?\t你只能不断解释、辩解,而对方可以继续追问,让你陷入被动。
?\t“说你”是进攻模式:
?\t“你为什么诬陷我?你有什么证据?”→直接让对方回答问题,把压力甩给对方。
?\t让对方从指控者变成被质疑者,改变局势。
?关键:主动提问,把对方拉入防御状态,自己掌控话语权。
?
2.认知心理学:让对方承担举证责任
在争论中,谁承担举证责任,谁就更被动。
?\t说“我没拿”→你需要证明自己清白(往往很难)。
?\t说“你为什么诬陷我?”→让对方提供证据,否则他的指控就站不住脚。
现实例子:
?\t法庭辩论:律师不会说“我没罪”,而是要求检方“拿出证据”。
?\t政治辩论:强者不会解释自己,而是反问对方“为什么污蔑我?”
?\t职场博弈:面对指责时,最好的方式不是否认,而是要求对方拿出事实依据。
?
3.语言博弈技巧
|方式|被动防守|主动进攻|
|—|—|
|说“我”|“我没有做”→让对方继续质疑你,反复攻击|
|?说“你”|“你为什么这样说?你有证据吗?”→让对方防守,改变局势|
?
4.关键结论
1.\t避免被动解释,而是反向质问。
2.\t把话语权掌控在自己手里,不给对方持续施压的机会。
3.\t在争论中,掌控局势的是提出问题的人,而不是回答问题的人。
?所以,真正的辩论高手,从不说“我”,只会说“你”!
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吵架时“说你”而不是“说我”,实际上涉及人际关系的权力斗争、责任归因和心理优势。阿德勒认为,个体的行为动机源于追求优越感和克服自卑,在争论中,这种心理机制尤为明显。
?
1.阿德勒的“优越感追求”与争论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在追求优越感,避免自卑感。在争论中:
?\t“说我”(防守)→让自己陷入劣势,显得被动,容易产生自卑感。
?\t“说你”(进攻)→让对方解释,把自己置于主动地位,增强优越感。
例子:
?\t防守者:“我没有拿!”→这是一种自证清白的努力,但无力改变对方的指控。
?\t主动者:“你凭什么这么说?你有证据吗?”→让对方承担举证责任,夺回主导权。
阿德勒的观点:“人不是被环境驱动的,而是基于目标行动。”
?\t争吵中的目标是维护自尊和优越感,而不是单纯证明事实。
?\t说“你”是为了掌控局面,避免陷入被动的自卑境地。
?
2.阿德勒的“共同体感”与争论
阿德勒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是建立“共同体感”(即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
?\t如果争论只是为了赢,而忽视对方的感受,就会破坏关系。
?\t如果争论的目的是找到共识,而不是压倒对方,那么就应该采用合作沟通,而非单纯“说你”攻击对方。
应用:
?\t如果你的目标是操控对方,你会用“说你”让对方陷入被动。
?\t如果你的目标是解决问题,你应该采用更平和的方式,而不是语言战术。
?
3.责任归因:阿德勒的自我决定论
阿德勒强调,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应被外界左右。
?\t防守型:“我没有做”→让自己的价值判断受制于对方的指控。
?\t主动型:“你为什么这样说?”→让对方承担解释的责任,自己不陷入被动的心理暗示。
阿德勒的关键观点:
?\t不要活在别人的评价中,而是专注于自己能掌控的部分。
?\t争论中,不是去证明自己没错,而是让对方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
4.结论:阿德勒的智慧应用
1.\t说“你”比说“我”更具心理优势,因为它掌控了优越感和话语权。
2.\t如果只关注赢得争论,而忽略人际关系,可能会破坏“共同体感”。
3.\t真正的心理成熟,不是靠攻击对方赢得优越,而是通过责任归因和理性沟通,建立平等的关系。
最终,阿德勒认为:赢得争吵,不如赢得人心。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吵架时“说你”而不是“说我”,实际上涉及信息不对称、博弈论、机会成本以及话语权的资源配置。
?
1.信息不对称与“说你”的策略
(1)定义
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Asymmetry)是指交易或对话的一方掌握比另一方更多或更准确的信息。在争论中,话语权的分配也是一种信息不对称。
?\t说“我”→处于信息劣势:当你说“我没有拿”,你等于在提供可检验的信息,对方可以继续质疑你的言辞是否可靠。
?\t说“你”→让对方处于信息劣势:当你反问“你有什么证据?”你让对方承担举证责任,减少自己的信息暴露,从而掌控局势。
(2)现实应用
在法律诉讼、商业谈判、甚至市场营销中,谁能让对方承担“信息成本”,谁就能获得优势。
?\t诉讼中,律师不会说“我没罪”,而是让控方提供证据。
?\t企业公关不会解释“我们没错”,而是质问媒体“你的信息来源可靠吗?”
?
2.博弈论:争论中的纳什均衡
(1)零和博弈vs.非零和博弈
吵架可以看作是一种博弈:
?\t零和博弈(win-Lose):如果你输,对方就赢。因此,策略上要尽可能削弱对方的论点,掌控对话节奏。
?\t非零和博弈(win-win):如果目标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取胜,则应采取合作策略,而非单纯攻防。
在零和博弈中,采取“说你”的策略可以迫使对方防守,让自己占据主动权,从而增加赢的概率。
(2)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指的是在一个博弈过程中,各方都选择最优策略后,没人愿意单方面改变策略。
?\t如果一方持续用“说我”防守,对方会不断攻击,形成劣势局面。
?\t如果双方都改用“说你”反击,争论可能演变成无休止的相互指责,直到一方让步。
?\t最优策略:在适当时刻转守为攻,让对方承担更大的成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