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给儒家的任务(2/2)
结果到头来,新儒就给他带来了这一套磕头的成果,即使厉夏心胸宽广,也没有宽广到这个地步。
而且他给新儒安排的这些任务,也不担心新儒会拒绝。
他们整天研究礼制,研究仁之类的主张,早就已经陷入了瓶颈,即使继续研究下去,最多也只是小方面的成就。
想要有大的,划时代的突破,那根本就不可能了。
各家都在不断的发展,一旦儒家没有划时代的突破,天天吃老本,守旧之类的话,被别人超越是迟早的事情。
厉夏就是不希望儒家在这方面死磕,从而耽误了好机会,他不是为了儒家着想,而是为了炎国着想。
毕竟物尽其用,能做一点是一点,别整天想着拖后腿之类的就行。
把他们的精力,拉到有教无类上面,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有教无类也是儒家主张的,也是他们的主场之一。
厉夏也不是找借口,少年学宫确实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口音的缘故,再加上没有音韵的缘故,导致小孩子学习,只能用最笨的方法,那就是死记硬背。
这样学习的效率太低了,速度也非常的慢,十分的看天赋。
如果有音韵辅助的话,相信会好很多。
这是他想起了拼音的缘故,才有了这个想法,不是他不想把拼音照抄下来,实在是这时代用的也不是什么普通话。
大家的音调,和拼音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厉夏一个人,也不可能推广普通话的,不是哪种语言就是最先进的,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就他一个人会普通话的话,推广普通话意义不大,还不如重新编撰出来一套属于当今语言的音韵出来。
厉夏既然给他们强行下了任务,自然不担心他们会拒绝。
这两种都是他们的强项不说,这也确实是为了他们好,传播了儒家的名声。
以后所有小孩子,都会使用这套音韵,不就意味着所有炎国人,都要接触儒家的文化嘛。
别说厉夏还给资金,就算是不给他们也愿意干,毕竟这可是大好事,这样的机会可不多得。
儒家如果真的不想要,估计其他各家争着抢着也要去做。
只不过这是儒家的主场,厉夏交给了儒家去完成,用其他家的话,他们虽然也愿意,不过一切都要从头来,担心时间拖得太久不合适。
尤其是字书,也不是没人想过。
各地的先生教学,其实都有一套自己的字书,只不过大家的字书不互通,到底有多少文字,这一点还真的说不好。
甚至有一些生僻字都已经失传了,所以这套字书的工作量会很大,需要收集很多的书籍去寻找那些字,甚至一些已经失传的字。
并不是某个教书先生可以完成的工作量,需要有国家的支持才可以。
而且一些新字也在不断的创造,流动性太差,从而新字生存难度也在加大,很多新字在其他地方,都认为是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