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0章 蔡京履任广西(1/2)
第920章蔡京履任广西
邕州。
自元祐元年开始,便正式被确定为广西经略安抚使司行辕所在。
这是因为,邕州控扼着珠江上游的左右江水系。
无论是大理国的茶马贸易,还是交州地区的蔗,又或者交趾献纳的贡米。
都可以通过珠江的众多支流,运抵邕州。
故此,当蔡京抵达邕州的时候。
他所见到的邕州城,已是一座商贾兴盛,辐射四方的商业城市。
邕州城外,甚至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棚户区。
邕江河道上,往来的船只,更是密密麻麻。
不止有着满载着蔗、苎麻的官府大型纲船,还有着大量数之不尽的用着竹子扎起来的简易竹排。
这些竹排上,运着的货物种类,极为繁杂。
有从邕江里捕获的鱼获,也有附近土司产出的土货,更多的则是从中原而来的商货。
蔡京见着,也是无比诧异:“邕州竟是这般繁华!”
前来迎接他的邕州知州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副使苏子元,在他身旁,略带骄傲的介绍道:“此皆赖章相公之功也!”
“章相公治桂,为政以宽,爱民如子,其兴水利、劝农桑、勉商贾、建学校……卸任之日,广西官民垂泪,父老竞相恭送,人数多达十余万……”
“尤其是广南疍户,视章相公为再生父母……”
蔡京听着苏子元对章惇的吹捧,心里面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毕竟,前任政绩太出色了,他这个继任者压力多少有些大。
这要换一个人,他恐怕当场就要摆脸色了。
可是,现在和他说话的人是苏子元。
当今官家亲自追赠的奉国军节度使,亲自赐谥曰:忠武的苏忠武公之子。
他本人的名字,更是被官家写在御前屏风上,还多次公开称颂说:使天下武臣,皆若苏忠武公父子,天下何愁不能太平
去年南征胜利后,官家通过都堂,明诏天下,以邕州军民再三上表恳求,同时苏缄庙颇有灵验的名义,敕苏缄为邕州城隍,并命广南西路立庙为祀。
于是,苏缄成为了,大宋朝少有的本朝被追封为神明,立庙建祀的大臣。
此番,他蔡京南下,陛辞的时候,官家也亲口叮嘱他,到了邕州,务必要祭拜城隍,以倡忠孝。
所以,这位邕州知州,是实实在在的帝党心腹。
人家可是有着可以直奏御前的特权,论圣眷未必就输他蔡京。
何况,苏子元所吹捧和歌颂的章惇的圣眷,太过强大了!
自其父讣告抵京,天子辍朝三日表哀,并遣使慰问其在京妻儿。
这就已经很罕见了——大臣的父亲去世,皇帝辍朝示哀,大宋朝百五十年,类似的例子,屈指可数。
然后,就是一系列高规格的治丧待遇。
光是赐给章惇治丧的费用,就高达十万缗。
而且是从封桩库里出的钱!
历代大臣中,论圣眷之厚,能与之相比的,大抵就只有仁庙的宰相晏元献公了。
所以啊,蔡京也只能在心里面酸一下。
然后,他就抓到了苏子元话中的一个重点:“疍民”
“广南西路也有疍民吗”
作为福建人,蔡京自然知道疍户。
这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世代居住在江河湖海之上,以渔为生,在外人眼中,这些人大抵处于一种‘帝力于我何有哉’的生活状态。
可蔡京知道,这不是事实!
相反,疍民们生活极为困苦。
至少福建的疍民们是这样的——他们世代生活于舟船只上,很多人终生都不上岸。
生老病死,皆在水上。
很多疍民,甚至连遮羞的布料也没有。
赤条条的在船上,渡过自己的一生。
他们没有文化,不识字,也不懂律法。
所以,经常沦为官府胥吏的敲诈对象。
“回相公,广南西路沿海诸州,自古就有疍民……”苏子元答道:“当初,陈文忠公(陈尧叟)治桂,便曾命疍户督舟,运粮于琼州,以济琼州军民!”
“及章相公奉诏南征,得胜之后,总理广西诸州,察访民情,知疍民艰苦,乃请旨于天子,得旨后布告疍民,以天子恩旨,允其等登陆营田,授给其田土、耕牛,免其赋税三年………”
“又自廉、钦等州,建‘澄海军’,募疍民为兵,以督交趾贡米入桂并转运广南东路、雷州、崖州等事!”
“广南西路十余万疍民,因此欢天喜地,人皆曰:章相公活我!”
说着,苏子元就指着邕江上,络绎的舟船:“相公且看,这邕江上的船只……”
“十之八九,皆是旧疍民所操!”
没有比世世代代,祖祖孙孙,都生活在江河湖海之上的疍民,更懂驾船的人了。
现在的邕州,之所以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变成现在这个珠江左右江流域的贸易中心。
全赖这些疍民驾船往来,将来自交州、交趾、大理国以及西南诸蕃的商品、货物运抵邕州。
然后,再从邕州,将中原商货,售与各地。
蔡京听着,顿时奇怪起来,问道:“福建亦有疍民……”
“但吾听说,疍户狡诈,不安其生……”
他看向邕江上的船舶:“章相公是如何叫他们听令守法的”
在蔡京的印象中,疍民们都是些不守律法,很不安分的人。
他们厌恶官府的管辖,却又不得不接受官府的压榨。
所以,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想方设法的逃脱官府的控制。
怎么可能,给官府打工
苏子元笑了:“章相公之策,很是简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