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二章 庆典(1/2)
十里街刚刚全面开工没几天,太常寺卿就带着两百名太常礼乐人到了平江城,李小囡看了两个礼乐人的几下示范,一声不响干脆利落的收拾东西,在礼乐人队伍经过后两天,赶到了杭城接受训练以及彩排。
顾砚在大大小小的祭礼方面久经考验经验丰富,在平江城看着十里街工程和海税司的整顿,直到腊月中才赶到杭城别业。
十一月初就从建乐城结伴启程,赶回昆山县过年的李家和洪家赶到平江城时,满腔期望的李银珠既没见到她大阿姐,也没见到李小囡。
李小囡去杭城了,她大阿姐去扬州看纱线去了。
李银珠只好垂头丧气的先回昆山县。
洪老爷在家里歇了一天,就赶去李家集,帮着准备年后李小囡回娘家的事儿。
这事儿由他和李文梁夫妻主理,他们在建乐城住了差不多一年了,和睿亲王府常来常往,论懂规矩,非他们三个莫属了。
至于李文儒,觐见了一回之后,照他爹李老太爷的说法,像被打湿了翎毛的鸡,总算稳重点儿了。
这一趟迎接世子妃回娘家的大事,虽然族老十分推崇李文儒,可李文儒却没敢接茬。
他是连皇上都觐见过了,可他连那上千的人都站哪儿了都没看到!
今年冬至和正旦大祀分别在建乐城和杭城举行,进了腊月之后,从建乐城颁下的旨意一道接一道送进两浙路。
杭城大祀该怎么祭祀,旨意说依照祖宗旧制,关于杭城大祀的旧制倒还真有一份太宗的旨意,旨意挺长,总结下来就是要热闹要好看,要与民同庆。
上一次的杭城大祀已经是六十多年前的事儿了,可那份热闹还在流传。
今年的杭城大祀十一月初就有了旨意,因为十里街赶到两浙路的各路人等自然要看个热闹,专程过来看热闹的人就更多了,比较,皇家大祀这样的事儿,能看上一眼,那可太荣光了,毕竟,建乐城的大祀是要把闲人清出去好几里远的。
进入腊月时,十里街进行了第二批招商,放出来五十个地块,这一次放出的地块,要交修河银,要求也增加了几条,一放出来就一抢而空。
平江府的所有牙行或多或少都拿到了十里街的生意,带着铜钿和船北上招力工,往四面八方招木匠、石匠等各种工匠。
第二批招商之后没几天,建乐城的各种表彰旨意一份接一份的递送到两浙路。
李家又得了两份恩荫,洪家因为织机和这一次的银钱担保,洪老爷子也得了一份虚衔。
祭了灶之后,李文梁夫妻留下继续准备世子妃回娘家的事儿,李士宽夫妻由李文儒夫妻陪着,洪老爷子带着洪振业一家,结伴启程,往杭城准备观礼杭城大祀。
李玉珠和倪如石直到祭灶前一天才赶到平江城,接上倪如石的母亲,直接往杭城,和李金珠住到一处。
李玉珠一行之所以直到祭灶才赶到平江城,是因为一个月前李玉珠诊出孕脉,放慢了行程。
李玉珠等人走的慢,到了杭城李宅时,李学栋一家三口已经高先生夫妻比他们启程晚,倒比他们先到了。
李学栋和高枝儿一路小跑也没抢到李银珠前面,李银珠抱着裙子冲到李玉珠面前,一声’二阿姐’没喊完就哽住了,干脆一把抱住了二阿姐。
李学栋绕过李银珠,先向邵先生长揖见礼,“先生,辛苦先生了。”
“不敢当不敢当。”邵先生虽然比李学栋上次见他时黑瘦了不少,却眼睛黑亮,精神极好。
洪振业紧跟着见礼,“先生。”
邵先生是他行过拜师大礼的先生。
“二郎在京城历练了一年,看起来大不一样了。”邵先生仔细打量着洪振业。
“苦……不容易得很。”洪振业一脸苦楚。
“但凡往上走,都不容易。”邵先生笑起来。
“先生进去说话吧。”李学栋欠身让邵先生,旁边,李银珠已经拖着二阿姐往里走了。
“我就不进去了,已经约好了朋友。你们兄弟姐妹好好说话。”邵先生拍了拍倪如石,和李学栋笑道。
李学栋三人一起把邵先生送到大门,看着邵先生上了车,才一起进去。
后堂里,李玉珠已经脱了外面的衣裳,背后靠着靠枕,腿上搭着细布薄被,正从李银珠手里夺过热帕子,银珠这妮子比从前还虎,非要给她擦脸擦手。
高枝儿先给倪大娘递了碗莲子汤,又拿了几样点心,再给李玉珠拿汤水点心。
李金珠不错眼的看着李玉珠。
李玉珠看起来很有神采,看不出奔波的样子。
李金珠心里松缓下来,转头看向倪如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