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6章 新pb!三档起步!用一个技术撬动其它(1/2)
除了苏神。
其余人同样跑得不错。
高原地方就是有这个好处。
看看屏幕上的显示就知道了——
第五道张培猛。
类跨步式起跑:前后腿间距达肩宽1.3倍,形成56蹬伸工作距离。
这个跑法是根据张培猛的二档起步来的。
在起跑时,双脚前后站立,前后腿之间的距离较大,达到肩宽的1.3倍左右,约为56。
这样的间距使得起跑时后腿有相对较大的蹬伸空间和工作距离。
能为身体提供更大的向前冲力。
增加蹬伸距离可以使腿部肌肉在起跑瞬间有更充分的发力空间,从而提高起跑的初速度。同时,较大的前后腿间距可能有助于运动员更好地利用身体重心的转移,将力量更有效地传递到地面,推动身体向前。
虽然依然是直臂起跑的范畴,可也有根据自己技术特点的改进。
比如常规的直臂蹲踞式起跑,通过双脚在起跑器上的支撑,形成稳定且高效的发力姿态,身体重心较低,能最大程度利用腿部力量蹬伸。而“类跨步式起跑”主要依靠前后脚在地面的大间距来构建起跑姿势,身体重心相对较高。
当然,有利就有弊。
这种起跑方式可能会使身体在起跑瞬间的稳定性相对较差,需要运动员有更强的核心力量和平衡能力来控制身体姿势。
此外,如果前后腿间距过大,可能会影响起跑的反应速度和动作的协调性。
这要是以前的张培萌,还真的难以招架。
但是现在的他。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打磨。
已经拥有了这样的境界。
拥有这样的能力。
只见他根据自身腿长和习惯,将起跑器的前后间距适当调大,比常规蹲踞式起跑时略宽,以适应较大的前后腿间距需求。
前起跑器与后起跑器之间的距离设置在约60-70厘米。
前起跑器与地面的角度可保持在45°-50°左右,后起跑器角度在65°-70°左右,这样的角度能为后腿提供较大的蹬伸空间和力量传递方向。
双脚踏上起跑器,前脚全脚掌踩在前起跑器上,后脚以前脚掌踩在后起跑器上,前后脚间距达到肩宽的1.3倍左右,形成类似“跨步式起跑”的较大间距。
双手撑地,与肩同宽或略宽,手臂伸直,背部保持挺直,头部自然下垂,眼睛注视起跑线前方约1.5-2米的位置。臀部适度抬高,稍高于肩部,使后腿的大腿与小腿之间的夹角在130°-140°左右,前腿的大腿与小腿夹角在90°-100°左右。
听到“预备”口令后,臀部继续上抬,重心前移,身体重量主要落在双手和前腿上,后腿膝关节弯曲角度减小,进一步拉长腿部肌肉,做好发力准备。
发令枪响后,张培猛后腿快速有力地蹬伸起跑器。
同时前腿也用力蹬地,推动身体向前上方冲出去。
只见在蹬伸的过程中,后腿要充分伸展,将力量通过脚掌传递到起跑器上,利用起跑器的反作用力推动身体快速向前。
双臂积极摆动,配合腿部动作,带动身体加速前进。
其后就是二档起步模式。
甚至。
开始尝试今年的新变化。
三档起步。
这是他一直在训练的方向。
曲臂起跑,他试过了对于他来说,很有难度,并不是说想要学会就行。
不如在二档起步的姿态上。
再做升级。
更加符合自己的生理曲线。
就比如现在。
根据湖凯和他的团队搭配。
研究出来的新办法就是……
第一阶段,0-0.1秒髋主导。
湖凯告诉他,从生物力学角度来看,髋关节在起跑瞬间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苏神实验室研究表明,在起跑初始阶段,人体的重心移动主要依赖于髋关节的运动。
此时,臀大肌作为主要的伸髋肌群,通过向心收缩产生强大的力量,使大腿在髋关节处做后伸运动,同时髂腰肌等屈髋肌群也协同工作,稳定骨盆并辅助发力。
这一动作能够有效地将人体核心部位储存的能量传递到下肢,为起跑提供最初的动力。
就例如,在关于短跑起跑动力学的研究中发现,优秀短跑运动员在起跑0-0.1秒内,髋关节的角加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关节,这直接导致了身体质心的快速前移。
这就是创造了加速的有利条件。
第二阶段。
0.1-0.2秒膝主导。
当进入0.1-0.2秒阶段,膝关节成为加速的关键。
在这一时期,湖凯说股四头肌的收缩是主要动力来源。
股四头肌通过收缩拉动髌骨,进而使小腿在膝关节处做伸展运动,增加了腿部与地面的作用力。
相关肌肉电生理研究显示,在这个阶段,股四头肌的肌电活动显着增强,表明其在快速发力。同时,腘绳肌也起到了重要的协同作用,它在离心收缩的过程中控制着膝关节的伸展速度,保证动作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此外,膝关节的伸展还能够进一步延长腿部的蹬地距离。
根据动量定理ft=v-u,在力的作用时间t一定的情况下,增加蹬地距离意味着增加了力f对人体的冲量,从而使人体获得更大的动量变化,即更快的速度提升。
第三阶段。
0.2秒后踝主导。
0.2秒后,踝关节主导加速阶段。
此时,小腿的胫前肌和腓肠肌等发挥关键作用。腓肠肌在收缩时,使踝关节做跖屈运动,将脚掌快速有力地蹬向地面,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推动身体前进。
湖凯他们研究发现,在这个阶段,踝关节的跖屈速度和力量与运动员的起跑加速度密切相关。同时,根据肌肉的“长度-张力”关系,在之前髋关节和膝关节的运动基础上,踝关节周围肌肉处于适宜的长度,能够产生更大的张力,从而发挥出最大的蹬地力量。
而且。
踝关节的快速跖屈还能调整身体的姿态,使身体重心保持在合理的位置。
减少能量损耗。
提高加速效率。
你说这个模式是不是比以前的更好更牛
关键是这个进化训练模式,湖凯特意给苏神看了,苏神一看,第一时间就反问——
是不是自己搞出来的。
湖凯有些懵逼。
但还是点头。
虽然不知道苏神为什么要这么问。
可人家是苏神。
这么问。
自然有人家这么问的道理。
听完湖凯的叙述,再看看手头的报告书。
苏神……
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因为。
他们不说。
其实苏神都是准备帮助张培猛,安排一波的。
而这个方向。
就是三档起步。
哪里知道。
在自己这么多年的熏陶影响下。
湖凯他们自己。
竟然就找到了这条路。
这比苏神自己去告诉张培猛他们。
更加让苏神觉得有价值。
价值高多了。
因为这就意味着……
他们有了自己的头脑和研究力。
方向还找对了。
这可比直接给答案强多了。
看了湖凯的报告,上面写着——
神经传导与肌肉募集。
人体的运动是由神经系统控制的,在三级加速启动模式中,大脑会按照特定的顺序和时间间隔发送神经冲动。在0-0.1秒,首先激活与髋关节相关的神经肌肉通路,募集臀大肌等髋部肌肉。
随着时间推移,0.1-0.2秒神经信号重点激活膝关节周围的股四头肌等。0.2秒后,神经指令集中于踝关节的肌肉。这一过程体现了神经系统对不同肌肉群的精准控制,以实现最佳的加速效果。
运动单位的大小与激活时机。
运动单位由一个神经元和它所支配的肌纤维组成。大的运动单位通常包含更多的肌纤维,能产生更大的力量,但激活速度相对较慢;小的运动单位则相反。在三级加速模式中,起跑初期髋部大肌群的大运动单位逐渐被激活,随着加速进程,膝关节和踝关节处运动单位根据需要依次参与,实现力量与速度的逐步提升。
……
大体上没什么问题。
就是细节上还有很多漏洞。
可他们不是重开者。
细节上有问题才正常。
细节上没问题,才不正常。
只要方向对了。
那就是值得肯定的事情。
毕竟。
老张今年。
可是上一世的极致巅峰年。
也是这一年。
他在大赛跑出了10秒。
这个含金量。
可比原本的亚洲纪录保持者伊东浩斯。
跑出了那个10秒,含金量高的多。
风速也要小得多。
让咱们真正看到了。
冲击世界大赛的可能。
打破十秒的可能。
这一点。
是苏神自己上一次接受采访说过的话。
所以。
要说今年最大的期待。
当然就是张培猛。
今年就看他的表现如何了。
自己也花时间栽培了这么多年。
2013年了。
老张。
也该你发力兑现了吧。
春城中心体育场。
只见张培猛髋关节在起跑0-0.1秒产生较大的伸展力矩。
这个力矩通过腿部传递到地面,产生向后的作用力,同时地面给予人体向前的反作用力。
随着时间推移,膝关节和踝关节依次产生更大的力矩和功率输出,不断增加地面反作用力,推动身体加速。
这就叫做——
关节力矩与功率输出。
关节力矩在百米里面,作用很大。
比如在起跑和蹬地阶段,髋关节伸展力矩能产生强大的向后蹬地力,通过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身体向前。而踝关节的背屈扭矩可帮助提高脚掌的反作用力,增加向前的驱动力。
例如在摆动腿的摆动过程中,髋关节、膝关节的力矩协调作用,控制腿部的摆动幅度和速度,确保身体在前进过程中的平衡。
砰砰砰砰。
启动。
加速。
一气呵成。
劳逸都感觉到。
今天的张培猛。
似乎有些不一样。
没等劳逸多想。
张培猛杀入途中跑。
抬头。
当各个关节的力矩相互配合得当,就能够减少能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让肌肉产生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身体前进的动力。
这一点。
他谨记在心。
比如现在的途中跑阶段。
伸髋力矩和跖屈力矩在不同时期的合理变化,就能让运动员在蹬地和抬腿等动作之间高效切换。
高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